首页 > 一流学科建设要闻
一流学科建设要闻
“方位与色彩——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成功上演 2020-12-02

2020年12月2日晚,“方位与色彩——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上演。本场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作曲系承办、学科建设办公室协办,由北京当代乐团演奏。

音乐会共首演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近年创作的八部新作品。

王非教授的五重奏作品《韵I》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该作品试图通过不同的方面(如结构和材料)和音色手法来表现 “韵”,以各种技术手段使作品在形成个性化韵味的同时,也清楚地体现出民族性或中国元素的气质。

青年教师田景伦的作品《大噪》意图表达出这样一种观念,即每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巨大的声音宇宙中,也生活在“声名”等“听不见的声音”中,人们会被背离真相的声音深深裹挟,以偏见代替真实。无论喧闹或静默,这些声音都存在,而这是人生的常态。

克里斯托弗•普罗瑟(Christopher S. Prosser)教授的作品《Perpetuum》在关于天体和生物的著作以及它们在各种文本的描述中找到灵感。Perpetuum在拉丁文中为“永存”,或“无穷无尽”。作曲家从“悬浮的永恒,恒动的天体描述”中获得灵感。

青年教师王东旭的作品《跳跃与聚合》,以六声音阶作为音高基础,带有多种不同的呈示和展开模式。跳跃、聚合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作品的材料构建、组织方法,也启发和丰富了作曲家对于音色、音响的想象。

音乐会下半场由阮昆申教授的作品《远去的歌》开始。该作品的主题素材受到云南巍山彝族“哭嫁歌”的影响,曲调哀怨而委婉,旋律熟悉而古朴,如同一首远去的歌般亲切、久远。

杨金子老师作品《第七天》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作品利用特殊定弦及一些特殊演奏法获得音色上的对比,通过音乐表现作曲家对生命的思考。

金平教授的作品《南风》借用了福建民间音乐《福德祠》的旋律片段,并对旋律做了较大的变形处理。作曲家在作品各个段落中最主要的乐思使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并以多种方式来强调和润饰音阶中不同的音,希望在借用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能展现出丰富的音乐形象。

乔尔•霍夫曼(Joel Hoffman)教授的作品《Music in Yellow and Green》是一种对于色彩感知的肖像,作曲家将色彩压缩在一个紧凑的、高能量的作品中,并且选用的六件乐器的音色是相互对比和互补的。本次演出的是该作品扩大编制并重新配器的版本。

音乐会结束后,观众们反响强烈。观众们纷纷表示,音乐会上的六部作品无论从技术还是思想层面都有突破和创新。

本场音乐会受中国音乐学院“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双一流’建设经费(20)-作曲系创作与研究提升项目”资助,该项目旨在支持中国音乐学院“双一流”建设,促进人才队伍发展。音乐会的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作品的创作水准、思想深度和视野广度,体现了作曲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学校对教师们实践探索的鼎力支持。

(王雪薇、李虹霄)